河南省教育新闻网

大学学生社团质量应与社会形式并重

[?? 中国教育报 ??] 作者:
2018-01-22 09:53:01 |
  不久前,有媒体做了一个中国高校“奇葩”社团盘点,清华大学“单身协会”、北京大学“起床协会”、复旦大学“麻将协会”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“学霸抱团社”、东南大学“吃货联盟”等学生社团纷纷上榜。盘点还顺带展示了不少国外高校的独特社团,例如杜伦大学刺客社团、卡尔顿学院八字胡社团、密歇根大学松鼠社团等,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。
  
  没有社团,不成大学。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舞台。可以说,社团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元素。在一所大学里,社团少则几十个,多则上百个,至于社团形式,就更加“不拘一格”了。从最传统的羽毛球社、文学社、书法社,到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电子竞技社、视听社、“互联网+”社团,各类学生社团遍地开花,不论何种形式,规模大小,只要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,追求爱好,张扬个性,结交两三好友,便足以丰富大学生活。
  
  然而,社团形式的“百花齐放”之下也呈现出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。一些成立多年的社团,学生争相报名,不能入社,但也有不少社团被学生认为“意义不大”,无人问津,一些社团甚至因组织管理不善而昙花一现。好的社团不仅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,避免学生身守学堂、坐而论道,更能够给予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,让初成人的大学生与其他“同道中人”一道,找到一个青春与理想发育的载体。学生参加社团,培养兴趣、锻炼能力是必然的,但如果仅仅如此,一个社团很难办出自己的“底蕴”,更难以成为百年社团。
  
  社团既是大学生自发于兴趣的自我教育的选择,也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。纵观那些成立多年、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,无不是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紧密,或是与学校的文化风气和传统紧密相连。作为大学校园中与社会连接最为紧密的一环,社团同样承载着寓教于行、实践育人的作用。因此,要使学生社团“物尽其用”,把社团办好、办亮,甚至办成品牌、成为传统,离不开实践的教育作用。社团活动唯有在社会实践中,培养学生责任感,树立独立人格,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领域和角落提供能量,才可能实现一流社团、百年传统。
  
  当然,社团归根结底只是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的一种形式,实践的意义远远大于社团本身。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,学生社团一些有明确的形式,而另一些则是无形的社团,师生们聚在一起品茶漫谈,就文学与时势促膝争辩,无拘无束的状态却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自主、自由的社团精神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若学生能够自主、自发参与社会实践,历练独立人格,虽不是社团,却胜似社团。

责任编辑:王艺锜

浏览次数: 次

相关阅读: